揮別2018年,跨入2019年。回望過去的一年,中國建筑業改革發展步伐不斷加快,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取得了驕人的業績,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此刻,讓我們用專屬于建筑業的熱詞來回味這一年曾經發生的行業大事,以及國家對建筑業企業訴求的回應……
我們的九大熱詞分別是:
優化營商環境 基建補短板
資質改革 一帶一路
保證金 改革開放 雄安新區
規范PPP 藍天保衛戰
熱詞之六:改革開放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一年,建筑行業也在不斷回首40年的改革開放之路以及創造出的諸多奇跡。
40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大規模進行,建筑業迅速發展,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其支柱產業地位逐步確定,支柱產業支撐作用愈發明顯,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來愈突出。國家統計局于2018年9月7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建筑業發展報告顯示,1978年,全國建筑業完成增加值139億元,占GDP的比重為3.8%。2017年,建筑業增加值達到55689億元,比1978年增加55550億元,年均增速16.6%;建筑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6.7%,比1978年提高2.9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還使我國建筑企業在國際舞臺上愈發耀眼,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于2018年發布的國際承包商250強榜單中,中國以69家上榜企業數量蟬聯全球榜首。在前十強中,中國企業占據3席,其中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231.02億美元海外營業收入穩居第3名,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股份有限公司分列第8位和第10位。
改革開放40年間,建筑行業英才輩出。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表彰的100名改革開放杰出貢獻獎獲得者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巨曉林兩位建筑人作為行業杰出代表入選。
40年來,我國建筑業技術水平也不斷提升。11月28日,中國建筑業協會在京召開“激蕩四十年·改革正當時——改革開放40周年建筑業在行動”紀念大會,會上發布了《改革開放40年建筑業經典工程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建筑施工技術水平實現了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載鐵路施工和特大橋隧建造技術邁入世界先進行列,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以及大型機場工程等建設技術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中國建筑業協會會長王鐵宏在會上強調,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推進新時代建筑產業高質量發展應認清當前、把握未來,要重點關注裝配式建筑發展、市場模式變革、“一帶一路”倡議、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等四方面問題。
40年改革開放,40年輝煌成就。面對新時代,建筑業有堅實的發展基礎,更有艱巨的困難挑戰。展望未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在建筑業內奏出新的強音。
(張翼翔)
熱詞之七:雄安新區
2018年,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關鍵一年。2018年2月28日,雄安新區首個重大交通項目——北京至雄安城際鐵路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4月1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雄安新區規劃建設有了清晰的遵循;2018年6月初,新區設立以來第一個基礎設施項目——雄安市民服務中心全面投入使用;2018年7月2日,雄安新區面向全球征集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2018年年末,國務院正式批復《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標志著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發展建設的新階段……這一年,千年大計的恢宏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這一年,雄安這座未來之城,也向著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不斷邁進。新區建設堅持先謀后定、精心規劃,在組織編制規劃體系過程中堅持“多規合一”,確保一張藍圖繪到底。在雄安市民服務中心的設計建設中,植入了海綿城市、綜合管廊、綠色裝配式建造方式等30多項世界前沿新技術,探索形成了國內建筑創新的“試驗田”以及未來城市的“樣板示范區”。新區還全面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建立全新的投資項目審批制度,精簡建設項目審批環節,探索推進建設項目告知承諾制,構建智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新模式。
展望2019,雄安又將迎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1月2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的批復》,對緊扣雄安新區戰略定位、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打造優美自然生態環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塑造新區風貌特色、打造宜居宜業環境、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綠色低碳之城、建設國際一流的創新型城市、創建數字智能之城、確保城市安全運行等提出指導性意見。
伴隨著《總體規劃》的落地,千年大計宏圖正啟。新的一年,雄安新區將迎來更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期待雄安繼續循著改革再出發的號角,穩步向前!
(徐敏)
熱詞之八:規范PPP
2017年下半年開始的一系列規范政策緊密出臺,拉開了2018年PPP“規范發展年”的序幕。
2018年,大規模“整頓”“清退”工作逐步開展。根據財政部數據,為防范PPP被泛化濫用,2017年下半年以來,財政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PPP項目庫集中清理整頓,截至2018年10月底,各地累計清理退庫2428個項目、涉及投資額2.9萬億元,整改完善2005個項目、涉及投資額3.1萬億元。目前在全國2461個已實施PPP項目的地區,僅有6個地區的財政支出責任占比超過10%紅線。
依法、合規的市場被各界寄予厚望。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發布。隨后,財政部也向各省財政部門發出《關于規范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2018年10月底《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提出,鼓勵地方依法合規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撬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投資投入補短板重大項目。
2018年留下的最大懸念莫屬“PPP條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條例》何時出臺?業內人士透露,PPP條例將在業界關注的適用范圍、法律體系構建等問題上有所突破。
(時永慶)
熱詞之九:藍天保衛戰
2018年是藍天保衛戰取得階段性進展的一年。2018年7月,國務院發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吹響了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進軍號角。隨后,上海、寧夏、福建等省、市、自治區紛紛出臺相應政策。藍天保衛戰成了2018年全國各行業工作的重中之重。
建筑物是能耗和碳排放的大戶。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環保節能建筑材料,是打贏藍天保衛戰,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的重要舉措,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題中之意。
目前,建筑工地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形勢嚴峻。我國部分地區的工地裸露土地未覆蓋到位,房屋拆遷和渣土運輸過程中未建立有效的抑塵措施,揚塵污染嚴重。因此,我國多個地方出臺文件,要求各類建筑工地必須做到“六個百分之百”全覆蓋, 加快推進建筑工地揚塵在線監測系統平臺建設,為打贏藍天保衛戰這場攻堅戰作出應有的貢獻。
建材業亦是藍天保衛戰的一大重點,尤其是鋼鐵、水泥等產能嚴重過剩的領域。在此背景下,水泥等建材企業積極參與錯峰生產,開展超低排放改造,有效減少大氣污染物排放,減輕污染程度,促進企業節能減排,助力藍天保衛戰。
保衛藍天,任重道遠。要想徹底打贏藍天保衛戰,這一持久戰,建筑工地必須落實好“控塵”措施,而正面臨轉型升級關鍵期的建材業則需做好節能減排相關工作。
來源:建筑時報